《科创板日报》5月20日讯(记者 陈美)国内投行业务“排头兵”中信证券被“点名”。
【资料图】
5月19日,中电科仪器仪表有限公司(简称,思仪科技)更新IPO审核动态,并发布首轮问询函的回复。回复中,《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上交所直接要求中信证券作为保荐券商,要切实提高发行人信息披露质量,并有效执行投行“三道防线”,重新撰写保荐工作报告相关内容。
自此,中信证券成为又一家因“写作能力”而被点名的保荐机构。
太尴尬!思仪科技招股书多处笔误
根据问询函的披露,上交所发现,在思仪科技首次招股说明书中,存在多处笔误以及前后披露不一致的情况;特别是“财务会计信息与管理层分析”章节的分析上,上交所认为披露简略。
具体情况为,在保荐工作报告中内核部关注的财务数据,披露时间均为2022年3月。但内核部现场核查工作的时间点,是2022年7月25日至7月29日。更重要的是,本次证券发行项目的内核会发生在2022年9月29日……
诸多时间的错乱,或者信披不完善,令上交所认为,保荐工作报告中多处事实及结论性意见存在与招股说明书不一致,进而引发“申报文件质量”的询问,并对中信证券提出质疑:为何保荐工作报告的财务数据截止日与本次申报截止日存在差异;作为保荐机构,又是否有效执行“三道防线”?
同时,思仪科技申报材料对于资产划拨、关联交易、独立性等重点问题的信息披露也比较简略,中介机构相关核查亦不全面……最终,要求保荐机构、律师、申报会计师全面梳理公司历史沿革、资产划拨、关联交易、独立性等问题,补充完善相关问题细节。
而在修改内容时,中信证券还被要求必须出具专项说明文件并加盖公章,由质控和内核负责人签字。
由于存在多处笔误,思仪科技也被上交所要求逐一修改文字错误、前后不一致披露内容,并对招股说明书与保荐工作报告存在不一致的内容进行说明。
去年投行收入达86亿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此次被上交所要求重写的保荐机构——中信证券,在投行业务上一直是“排头兵”角色。
2022年投行业绩排名显示,中信证券投行业务收入达86.54亿元,位居第一;而2021年该数据是81.56亿元,同样为投行业务收入之首。
并且与其他头部券商相比,2022年中信证券出现正增长,同比增长6.11%,而其他头部券商诸如中金公司、华泰联合、海通证券、招商证券等投行业务均为负增长,分别同比增长-0.43%、-7.36%、-15.16%和-45.22%。
对此,有投资者疑问,是否是中信证券投行业务太多,进而人手匮乏?《科创板日报》记者看到,在券商投行人数方面,2022年中信证券保代人数达573人,还比2021年的513人,多了60人。
资深投行人士王冀跃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申报文件质量问题是老问题了,多家券商都出现过相关情况。“有的是项目时间紧,要抢排队;有的是项目组经验不足;有的是项目组责任心不够。”
在王冀跃看来,保荐机构“三道防线”中,最重要的是第一道防线。即项目质量,尤其是材料的文本质量基本取决于第一道防线。二、三道防线主要工作是防范重大风险,而不是招股书质量。”
这些招股书也被要求重写
实际上,不仅是思仪科技和其保荐券商(中信证券)被要求重新撰写招股书。
过往来看,还有多家企业的招股书也曾被打回,要求重新撰写:2022年1月,思泉新材的IPO招股书在“撰写”方面就没能过关。在问询函中,被认为“招股说明书篇幅冗长,存在大量重复内容……信息披露缺乏针对性,投资者决策有效信息不足”,要求“发行人全面修改”。
2021年9月,披露文件显示,隆达股份被要求重新撰写“业务与技术”章节,使相关内容与发行人产品销售收入结构相匹配,客观反映发行人业务情况,并删除重复冗余内容。
2021年9月,井松智能被要求按照报告期内收入主要来自于智能物流系统的情况,重新撰写“业务与技术”章节。
同年9月,用友汽车也发生被要求重新撰写“营业收入分析”、“营业成本分析”相关章节内容,特别是收入增长原因分析和成本变动分析。
从上述首轮问询中被要求重新撰写重要章节的科创板IPO企业来看,背后保荐机构分别涉及国信证券、华英证券、华安证券等。
对此,王冀跃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招股书重要章节被要求重写,算工作质量不到位而被监管提出来。对此,券商内部一般会问责。“如果监管出监管函,就要惩罚多一些,但一般监管也不会因此给更重的罚单。”
证监会2022年1月28日发布的《关于注册制下提高招股说明书信息披露质量的指导意见》明确强调,招股书是注册制下股票发行阶段信息披露的主要载体,是投资者作出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的基本依据,是企业发行上市过程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法律文件,要求发行人及中介机构进一步推动提高招股说明书信息披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