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 正文
文明村镇丨雨湖区红旗村巩固市级文明村成果纪实 最新资讯
2023-04-25 10:00:09 湘潭在线

美丽乡村日日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雨湖区红旗村巩固市级文明村成果纪实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杨阳

春暖花开时节,雨湖区长城乡红旗村村民李建军家门前格外热闹。

晚饭过后,左邻右舍不约而同相聚在此,拉家常、交心声。不远处,欢快的广场舞跳起来,吸引了不少散步的村民驻足观看。大家各得其乐,享受春日休闲时光,欢声笑语回荡在水塘边、游园里、廊桥上……好一幅和谐美丽的乡村新景图!

近年来,红旗村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强力推进乡村振兴,村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提升。

面貌新

红旗村修建的廊桥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杨阳 摄)

红旗村毗邻湘潭大学,随着城区扩张、湘大扩建,乡村开发建设遇到瓶颈,加上人口流动性大,村里一度面临着基础设施差、环境卫生脏乱等难题。

建设文明乡村,优美的环境是底色。红旗村推出村规民约、卫生评比、垃圾付费制、党员“五个到户”“美丽庭院”创建等系列举措,探索村民自治新路子,不断完善水、电、路、气、网、山塘等基础设施建设,净化、美化人居环境。

“对卫生不清洁户,我们反复组织村民代表、党员干部、志愿者上门帮助其打扫卫生,带动他们爱环境、讲卫生。”红旗村党支部副书记张凯介绍,从2012年开始,红旗村充分发挥村民代表作用,制定考核评分标准,开展环境卫生月评比。

经过持续深入推进环境整治,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最清洁户从最初的8户,发展到了现在的80多户,150多户获评美丽庭院,美好家园共建共享理念深入人心。

安置区红月山庄内有一块3亩左右的空地,由于无人管理,杂草丛生、垃圾堆积、车辆乱放……村民苦不堪言。村“两委”班子下定决心将其作为人居环境整治试点区,通过向上争取投入资金以及村民自筹等方式,清除杂草垃圾、硬化路面、安装健身器材、施划停车位,不仅改变了小区落后面貌,还增加了停车收入,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风尚新

红月山庄的一处空地整修一新。(杨阳 摄)

每逢周末,红旗村的孩子们会准时来到村部,和来自湘大商学院的哥哥、姐姐共赴一场学习之约。在这里,孩子们不仅可以巩固提升课本知识,还能学习了解健康、安全、科普等方面常识。

这是红旗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与湘大商学院联合开展的爱心支教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持续了3年,有效解决了村里留守儿童学习辅导难的现实问题。

“成绩有了很大提升!”“更加自信、阳光了!”……看着孩子们的新变化,家长们纷纷致谢,志愿者也倍感欣慰。

文明新风铸就乡村振兴之魂。红旗村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以清新的乡风民风、优美的人居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全面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针对群众的实际需要,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结合重要节庆等时间节点,常态化开展以关爱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困难群众为重点,以邻里守望、环境整治、文体活动、扶危济困、医疗保健等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活动。

红旗村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带动作用,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带头支持村民理事会、红白理事会开展工作,自觉抵制高价彩礼、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行为,以党员干部良好作风带党风、促政风、正民风,进一步引导村民将乡风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产业新

菜地变身小游园。(杨阳 摄)

走进红旗村,一处整齐划一、集中连片的菜地格外引人注意。这里曾是闲置多年的荒地,如今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2021年10月,红旗村经济股份合作社与湖南慧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成立湖南耕之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探索“供应链+平台+基地”的运作模式,将村里一片130多亩的荒地盘活,打造成为农耕文化体验基地。

基地坚持以绿色环保无公害为核心理念,生产优质农产品,服务“菜篮子”工程。同时,提供农业科普教育培训,新特优农产品培育、研学等服务,满足大家对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体验和田园度假休闲的需要。

“以基地为支撑,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方向,以寻农耕之源、享田园之乐为特色,今年,这一产业有望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0万元。” 张凯介绍。

乡村振兴,产业是命脉。红旗村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盘活资产”的产业发展之路。

依托湘大巨大的消费潜力,红旗村在学校南门对面靠近北二环线位置,建起了一栋集办公和商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大楼。除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使用700平方米以外,其余均已出租,每年租金收入约38万元,带动了区域商业发展、村民就业和村集体经济增收。

通过清理村级资产资源,红旗村盘活废弃的破旧厂房,筹资200多万元建成1800平方米的钢结构厂房,每年可收租金28万元,同时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

通过村“两委”共同努力,2022年,红旗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100万元,人均年收入超过3.5万元,村民的“钱袋子”真正鼓了起来。

x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