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0岁的刘阿姨不辞辛苦地拥挤在排队大军之中,然而她身体没有任何不适,常规体检结果也完全正常。
那为什么要在急诊室排队?原来刘阿姨之前听说每年输液两次,不但能预防脑血栓,还可以活血化淤,于是也跑过来“凑热闹”。
医生和她解释每年输液两次预防脑血栓的说法完全是谣言,但是刘阿姨却坚持要输液治疗。
(资料图)
没办法,最后医生只能和她说,最近流感多发,要是在医院输液容易感染,反正身体没有任何症状,还是等过一段时间。
听到这话,刘阿姨像是怕感染到什么病毒一样,拿起小包就往外走。
那关于网传的“输液防病”的说法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一、为什么现在很少打“屁股针”了?
临床采取的注射方式主要可分为这四种: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
皮内注射部位为前臂掌侧下段、上臂三角肌下缘等;皮下注射部位为上臂三角肌下缘、上臂外侧、大腿外侧等;肌肉注射部位为上臂三角肌、屁股、大腿外侧;静脉注射部位则在肘窝、手背、足背等。
之所以肌肉注射会在屁股或是手臂,这与人体免疫细胞有关。
免疫细胞遇到疫苗引入的抗原时,会将抗原输送到淋巴管,进一步传递到淋巴结。淋巴结接收到免疫信号,就会产生免疫应答,产生抗体。
因此为了让抗原更好船体,就要选择包含免疫细胞、并靠近淋巴结簇的区域,而我们的屁股及手臂比较靠近淋巴结簇,且肌肉比较厚实,扎针进去不容易伤到骨头和深处血管。
那为什么现在“屁股针”越来越少?其实是受多种因素影响——
减轻痛楚:屁股针头需要突破厚达3厘米左右的皮肤和脂肪组织,才能到达肌肉,然而屁股血管、神经丰富,每次打完针患者都觉得屁股发麻。
避免伤害神经:屁股内侧有一根坐骨神经,若打针技术不成熟或角度不对,可能刺激到坐骨神经,影响走路。
剂型变化:以前必须通过肌肉注射的药,随着医学的发展已经逐渐淘汰,现在很多安全性更高的药都无需肌肉注射。
不过屁股针并非完全消失了,肌肉注射在不宜或不能实施其他注射方式等情况下,仍不可或缺。
二、打针时,针芯里的那块肉去哪里了?
有网友发帖子询问,针芯是空心的,打针时那块肉去了哪里呢?
为了探讨这个问题,有研究小组对此展开了实验探讨——
董老板的晒鱼场不正经研究小组准备了一个废弃不用的橡胶塞,及采购了一块200克的五花肉,并划分好区域进行体外、体内实验。
体外实验中,研究小组采用不同型号的针头以三种角度扎入橡胶塞,发现不管哪一种角度,哪种针头,都能看见橡胶首先被针尖划出一道口子,然后橡胶被针管撑开,拔出针后又迅速合拢。
体内实验中,研究小组以同样的方式扎入五花肉,结果发现针头够粗的(50ml、20ml),明显会看到针芯里带有肉组织;但细小的针头(5ml以下)则很干净。
图源网络
皮肤分为表皮和真皮两层,表皮属复层扁平上皮,真皮则是致密结缔组织,有许多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具有弹性和韧性。
而肌肉结构则为肌肉→肌束→肌纤维→肌原纤维→肌节,比皮肤更加致密。
医用注射器地位针头都是斜面结构,研究小组就此次实验进行分析,认为注射的时候,以斜面朝上刺入皮肤,皮肤只会撑开一条缝隙。
针头深入肌肉,针头斜切能保证肌纤维只是从一边断裂,所以并不会有“肉”在针芯里。除非是针头很粗,导致两边断裂,可能就会带出少许组织。
三、输液能疏通血管,预防脑中风?
部分无病无痛的老年人,他们认为输液可以疏通血管,预防脑中风。对此,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药学部教授龚志成表示,这种观念大错特错。
注射药物多为暂时性,一般作用时间是6到8小时,并不能永久“疏通”血管。并且药物进入人体也会有很多副作用,以及产生药物耐受,等到真正发生高危情况时,需要用药治疗,反而无药可用。
然而过度输液的状况在我国蔓延长达数十载,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每年输液量超100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每年输液8瓶,远高于国际上每年每人2.5-3.3瓶的水平。
过渡输液的危害,随时可能要命:
1、诱发心衰
本身患有慢性疾病的中老年人,调节、适应能力降低,一旦输液过多,血容量急剧增加,容易造成急性肺水肿,引发心力衰竭。
2、过敏反应
主要是过敏原刺激人体肥大细胞产生抗体,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
3、不良反应
包括发热、肺水肿、静脉炎、空气栓塞等,可引起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气促、咳嗽、咯泡沫痰等表现。
一般被要求输液的患者常有几种表现,一是病情的确较重,需要短时间让药物发挥作用;二是药物吸收效果较差,只能通过静脉才能达到浓度;三是吸收功能障碍或是患者处于昏迷状态等。
所以不要总要求医生输液,每个患者都存在个体差异,不是说非输液不可,应该交给专业医生判断。
参考资料:
[1]《以前常打的屁股针,怎么现在很少见了?》. 皮肤科杨希川教授. 2022-04-09
[2]《打针时,针芯里的肉去哪里了?》.董老板的晒鱼场.2021-01-15
[3]《定期输液就能预防中风?醒醒吧,这就是个坑!》.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2017-01-05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