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 正文
播报:中国科学家成功研发面向6G时代的新型电磁屏蔽材料,可承受500℃/30s的短时热冲击,有望用于6G基站和电子设备
2023-05-06 05:43:04 DeepTech深科技


(相关资料图)

很多人用“3G 跟跑,4G 并跑,5G 领跑”来形容中国通信技术的发展。而在 5G 逐渐成熟的当下,全球各国均希望在 6G 技术上能有所突破。
例如,中国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前瞻布局 6G 网络技术储备”,并成立了国家 6G 技术研发推进工作组。
2020 年 10 月,美国联合、和诺基亚等几十家巨头公司成立了“美国 6G 联盟”,旨在促进 6G 领域的研发和部署。
2 021 年,华为进行 6G 网络的全球首次试运营。2022 年 ,日本名古屋大学等研究团队也进行了都市内 6G 通信网的研究尝试。根据市场预计,6G 将在 2030 年左右正式投入社会应用。
通信频段,是 6G 与 5G 的一个重要差异。现有 5G 信号多使用吉赫兹波(GHz)进行通讯,主要包括 2~6GHz 和 24~50GHz 等。
而目前中美日韩等设定的 6G 信号频段,将覆盖高频吉赫兹到太赫兹(THz)波段,例如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设定 95GHz-3THz 频段作为试验频谱,以用于 6G 的研发;日本电报电话公司集团(NTT,Nippon Telegraph & Telephone)已经开发出面 向 6G 的太赫兹射频芯片,实现了峰值 100Gbit/s 的传输速度;韩国公司在 2022 年发布了 6G 频谱愿景白皮书,将重点研究 92-114.25GHz 和 130-174.8GHz 作为 6G 潜在候选频段。
总体来看,6G 信号相比于 5G 波长更短、频率更高。虽然 6G 拥有着种种优势,但其应用仍面临着一些挑战,特别是在支撑其发展的电子信息材料方面。
高速率、大容量的信息传输,将让 6G 手机和基站等随时处于繁忙工作状态,以便接受和发射大量的高频电磁波。
随着设备集成度的愈发高涨,也将带来严重的电磁辐射、电磁干扰和信息泄露等问题。因此,如何实现系统内、系统间的电磁兼容,保证 6G 通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将变得至关重要。
目前,市面上已经存在大量的电磁屏蔽材料,但是面向 6G 的电磁屏蔽材料研发依旧处于起步阶段,且仍面临如下几个问题:
首先,现有电磁屏蔽材料大多针对 4G/5G 设备开发,其屏蔽、抗干扰性能大多只能覆盖 GHz 波段,而针对 THz 波的电磁屏蔽材料依旧鲜有研究。因此,如何实现兼具 THz 和 GHz 的宽频段电磁屏蔽性能是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其次,6G 技术将完成空、天、地、海的全面覆盖,所以 6G 电子设备的工作场景将被大幅扩大,有望遍及海洋、极地甚至太空。这些严苛的使用环境对 6G 设备、特别是 其内部的电磁屏蔽材料,提出了极高的使用稳定性要求,只有兼具耐高/低温、耐盐雾、耐弯折等多种性能的原材料,才有“资格”参与电磁屏蔽材料的制备。
南大团队造出面向 6G 的新型电磁功能材料
针对上述问题,南开大学教授团队开展了面向 6G 的新型电磁功能材料研究。 他们利用新型二维材料 MXene,与聚合物进行原位成型,发展出具有集力热电磁等多功能一体化的多频谱兼容电磁屏蔽薄膜。
图 | 黄毅(来源:)
这种薄膜型复合材料具有三个显著优势:
其一,该薄膜对 GHz 和 THz 信号均具有强烈的电磁响应性质,在低厚度下可实现 THz/ GHz 兼容的高屏蔽性能;
其二,MXene 和聚合物间高密度氢键相互作用赋予了复合薄膜优异的机械性能(493MPa)和耐热性;
其三,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严苛环境稳定性,在高/低温(-193~250℃)、短时热冲击(500℃/30s)、酸/碱/盐侵蚀等各种恶劣环境下均展现出较好的耐久性,其电磁屏蔽性能和机械性能几乎没有变化。此外,它还集成了出色的焦耳加热性能,输出温度可稳定保持在 225℃。
该成果的潜在应用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可被用于未来的 6G 基站。目前来看,6G 电磁波信号仍将由基站天线向空间发送。由于 6G 信号波长较短、饶射能力不强,因此需要更多的基站进行密级组网,以满足数据传输的要求。
这些高密度的基站可能会产生部分电磁信号干扰, 所以需要提前布局 6G 基站的电磁屏蔽处理方法。
此外,室外基站的工作环境通常较为恶劣,较长时间的高温、严寒、潮湿和腐蚀性环境,都可能造成电磁屏蔽材料的性能恶化。
而课题组制备的复合薄膜,对于宽频段太赫兹波和吉赫兹波均具有良好的屏蔽性质,并且结构稳定性强,因此有望在 6G 基站上大显身手。
二是可被用于手机等电子设备的电磁屏蔽部件。当下,电子设备的集成化、小型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也对 6G 手机电磁屏蔽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其能对宽频段的 6G 信号进行屏蔽;另一方面也需要低厚度、轻质、耐侵蚀等特性。
而课题组制备的复合薄膜不仅电磁屏蔽性质好,而且具有很好的结构稳定性,厚度也仅为 20 微米,很适合作为 6G 手机电磁屏蔽材料,并有望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日前,相关论文以《具有同时太赫兹/千兆赫波屏蔽性能的多功能基于 MXene 的复合薄膜用于未来 6G 通信》()为题发在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IF 14.5)上。Zheng Cheng 是第一作者,担任通讯作者。
图 | 相关论文(来源: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无惧6G苛刻环境,力学性能最高达 493MPa
据介绍,电磁屏蔽材料是电子信息行业非常关键的材料之一,在保证通信安全、保护人体健康等方面均起着关键作用。
但是,目前发展的电磁屏蔽材料大多局限在某一特定频段,例如 X 波段(8.2-12.4GHz)等。而太赫兹波处于红外与微波之间,是电磁波谱中最晚开发的电磁波段,相关研究和应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所以,面向 6G 的电磁屏蔽研究是非常前沿的研究方向,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前景。如前所述,6G 信号将实现“空天地海全覆盖”,其在复杂严苛环境下的使用还面临着巨大挑战,这方面的研究还鲜有报道。
实验室长 期从事碳基电磁屏蔽/吸波材料的研究,2006 年,他们报道了基于单壁碳纳米管的高效电磁屏蔽材料,其屏蔽效能可以达到 50dB,相关论文的引用次数多达 1 283 次 [2]。
2015 年, 该团队率先发展了基于三维石墨烯的宽频雷达隐身材料,实现了吸波强度和有效吸波频段可调 [3],相关论文同样备受关注并获得 1506 次同行引用。
2018 年,课题组首次报道了具有高效、超宽频太赫兹吸波/屏蔽性能的石墨烯复合材料 [4]。
基于这一系列的前期研究,他们在本次课题里定下了“面向 6G 的多功能电磁屏蔽材料”的探索方向。
经过一番文献调研之后,他们发现 MXene 这种新型二维材料,在 THz 和 GHz 波段均具有较好的电磁响应性质,很适合作为基材来进行研究。
而针对 6G 设备在苛刻环境下的使用需求,该团队认为需要进一步赋予 6G 屏蔽材料“力热电磁综合优异性能”,从而保证其在复杂环境中的服役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基于前期成果的积累,他们利用高稳定性的芳香族聚合物(芳香族聚酰胺),对 MXene 进行“纳米包裹”,借此有效阻隔空气、水分等对 MXene 的侵蚀,增强其在复杂环境中的稳定性。
具体来讲,基于“氢键诱导自组装”的设计思想,课题组通过溶液高速剪切的方法,制备出了聚酰胺的乳液,然后与 MXene 进行原位复合。
由于 MXene 与聚酰胺之间存在着高密度的氢键相互作用,这让 MXene 能在材料内部获得良好的分散性,从而让聚合物对 MXene 实现“纳米包 裹”的效果。 随后,借助真空抽滤的方法,他们造出了这种复合薄膜。
造物完毕,并不是科学研究的结束。接下来,还得进行材料性能表征以及机理探索。为此,他们先对材料的力、热、电磁等性质进行测试。
结果发现,与传统电磁屏蔽材料不同,针对太赫兹波和吉赫兹波,这款薄膜均展示出良好的屏蔽性质,并且屏蔽效果远超传统碳材料,这也说明该薄膜是一种多频谱兼容的电磁屏蔽材料,能有效满足 6G 跨频谱、宽频段的信号屏蔽需求。
此外,该团队还注意到复合薄膜的力学性能最高可达 493MPa,远远超过传统的电磁屏蔽材料,这一特点也引起了他们的兴趣。
为了更加深刻地理解背后原因,课题组分析了薄膜的界面应力传导机制,借此发现复合薄膜在拉伸过程中,MXene 和 PA 均产生一定的分子/晶格结构形变,这说明两者界面之间存在着优异的界面应力传递性质,从而能极大提升其力学性能。
有一种远见,是在不被看好时毅然投身
对于科学家来说,如果研究方向过于前沿,可能会经历前期不受关注的局面。
坦言:“我们团队自 2016 年开始从事太赫兹电磁屏蔽/吸波材料的相关研究。起初,太赫兹波的相关材料和技术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而难以产生稳定产生太赫兹波源、缺乏太赫兹波的有效探测手段等,这些都限制了太赫兹技术的发展。”
由于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太赫兹技术距离人类还很遥远。恰恰在这一时期,团队针对太赫兹技术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和分析。
他们发现,尽管太赫兹的材料和技术发展得还不够充分,但是其具有极其巨大的应用潜力,尤其他们意识到太赫兹隐身/屏蔽材料将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信息安全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因此我们毅然投身于这一领域,并进行了长期的摸索探究。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太赫兹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我们 多年的努力也逐渐显露出成效。”说。
目前,在太赫兹电磁屏蔽/吸波材料和器件领域,课题组已经发表 20 篇论文(含专利),发展了一系列多频谱兼容的电磁屏蔽/吸波材料,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太赫兹屏蔽/吸波机理机制, 相关的分析方法和计算方法也受到同行的认可,部分研究成果亦有望获得重要应用。
尽管针对太赫兹屏蔽/吸波机理机制的认识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课题组将尝试发展更为完善的太赫兹波电磁屏蔽模型和机制。
而在材料的性能上,尽管当前已经可以实现某一太赫兹频段的电磁屏蔽/吸波性能,然而要想实现能够覆盖宽频段(0.1-20THz)的太赫兹电磁屏蔽/吸波材料,仍有一些困难等待克服。
针对此,实验室将发展新的材料设计思路、制备手段和成型方法等,加快相关材料和技术的工程化应用研究,以满足未来 6G 通讯等领域的关键需求。
参考资料:
1.C heng, Z., Cao, Y., Wang, R., Liu, X., Fan, F., & Huang, Y.(2023). Multifunctional MXene-based composite films with simultaneous terahertz/gigahertz wave shielding performance for future 6G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11(11), 5593-5605.
2.Nano Lett., 2006, 6, 1141
3.Adv. Mater., 2015, 27, 2049
4.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8(2), 1704363
由 DeepTech 携手《麻省理工科技评论》重磅推出的《科技之巅:全球突破性技术创新与未来趋势(20 周年珍藏版)》已开售!点击下方海报可购买图书!!
x 广告